義與善之間

義的定義很多.在東西方哲學中有不少的論述,在此不談定義.僅就義與善的交集提出見解.
 對佛法的認知
只是對老與死的厭惡,並不足以讓太子離開王宮而踏入未知的世界;悉達多會採取這麼激烈的行動,是因為他實在無法合理地解釋所有已生和將出生的一切眾生之命運就是如此而已。如果所有生者都必須衰朽死亡,那麼花園中的孔雀、珍寶、華蓋、薰香、音樂、放拖鞋的金質托盤、進口的琉璃水瓶、他與耶輸陀羅和羅睺羅的感情、家庭、國家,都變得毫無意義。這一切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心智正常的人,會對明知終將消散或不得不捨棄的東西而流血流淚?宮殿內造作的幸福,又怎麼能讓他繼續沉湎下去?

完全不憑藉任何科學工具,悉達多太子以吉祥草為墊,坐在一棵菩提樹下,探索人類的本性。經過了長時間的思惟,他終於了悟到一切萬有,包括我們的血肉、我們所有的情緒和所有的覺受,都是由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而成。當兩種或多種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現象就會產生:釘子和木頭產生了桌子;水和葉子產生了茶;而恐懼、虔誠和救世主,就產生了神。這些最終的產物,並沒有獨立於其個別元素的存在。相信它真實獨立存在,是最大的騙局。而在和合的同時,各個元素也起了變化。只因接觸和合,它們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

他了悟到不僅人類的經驗是如此,所有事物、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一切萬有,沒有一樣是以獨立、恆常、純粹的狀態存在。你手上的書不是、原子不是,甚至神祇也不是。因此,任何存在於人心可達之處的事物,即使只是想像的,譬如一個四臂人,都需要依賴於其他東西的存在。因此悉達多發現,無常並不像一般人以為的就是意味死亡,而是意味變化。任何事物和另一個事物之間的位置或關係轉變了,即使是非常細微的變動,都要依循無常的法則。

透過這些了悟,悉達多終於找到了一個方法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這個循環的一部分。而且他進一步地體認到沒有全能的力量能夠扭轉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會困在期待之中。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

摘錄自《近乎佛教徒》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譯者:姚仁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